钢城区:探索文化赋能新路径 不断满足群众文化新期待
2023-12-11 15:20
2023 12/11 15:20
来源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赵业超 济南报道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乡村发展助力赋能、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钢城区精准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规律,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走深走实。村歌、乡村剧团、非遗手造……一个个文化符号变得生动鲜活,更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了群众的新期待。

  小村歌唱出大幸福

  村歌承载着农民群众的乡土记忆,也记录着乡村生活的场景变迁。同时,村歌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载体,不仅可以宣传党的惠农富农政策,展示新时代新农村的崭新风貌,而且抒发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在潜移默化中为农民群众带来心灵滋养,塑造文明乡风。创作、传唱的一首首村歌不仅留住了乡愁,把乡村的历史、人文、美景、生活和发展写进歌里,扎根人民群众的最深处,更是打造钢城品牌的艺术实践。

  建设艺术文化乡村。钢城区文化底蕴深厚,为充分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宝贵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区委、区政府启动艺术文化乡村建设,根据自身特点对艺术乡村的颜值、气质、内核、定位以及文化工程建设主力、艺术主创团队以及制度保障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实践。将钢城区各文艺家协会的创作基地落户艺术文化乡村,艺术家的采风、创作、实践与文化产业振兴紧密结合。同时,为各艺术乡村聘请艺术家担任文艺村长,由文艺村长引领艺术乡村的建设。钢城区《幸福棋山》村歌的创作、传播,得到了山东省文联、山东省音协、济南市文联、济南市音协的大力支持。省音乐家协会领导、专家多次来到钢城,对村歌的创作进行指导,并在棋山举办了《幸福棋山》村歌研讨会,对钢城区的村歌创作给予充分肯定。

  塑造文明良好乡风。村歌是用歌声换心声,村民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都融进了歌声。村歌作为精神食粮,能够为村民的心灵带来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凝聚人心士气、塑造良好乡风的作用。以村歌为载体和切口的“村歌发布会”“村歌演唱会”“村歌巡演”“村歌教唱”等公共文化活动在农村频繁开展,大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歌为“媒”的传唱活动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广泛传播,不仅丰富了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村歌嘹亮——2023山东省村歌故事会暨全省新时代乡村歌曲颁奖晚会”上,钢城区选送2首村歌作品,从全省1000多首应征歌曲中脱颖而出,荣获“村歌嘹亮·2023山东省新时代乡村歌曲征集展演优秀作品奖”。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歌除了可以记录乡村风光、传承乡土文脉、凝聚人心士气、塑造良好乡风,还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在创作村歌的过程,村民主动帮忙找素材、想点子,认识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山东省知名音乐人、词作家张永红曾在钢城工作生活了20余年,熟知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以及父老乡亲,他对乡村文化建设拥有极大的热情。历经半年,张永红陆续完成了9首各具村居特色、既接地气又适合群众传唱的《幸福棋山组歌》的歌词创作。张永红完成歌词创作后,得到了包括著名作曲家戚建波、朝乐蒙,著名歌唱家王喆、徐晶晶,以及山东省内众多热爱乡村的作曲家和歌唱家的积极响应,纷纷为歌词谱曲、演唱。

  小剧团走上大舞台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姑子调”,是钢城区辛庄街道一个地方小剧种,属于板腔体剧种,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近年来,蟠龙梆子剧团紧跟时代潮流,大胆实施文化创意改革发展,拓展了影视、演艺、庆典等产业项目,带动近万名乡村文艺人才参与新时代农村文艺作品创作,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向文化企业的转型嬗变。近年来,剧团先后取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的农村题材电影达15部,龙标电影年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占比全省10%左右,作品先后入围智利、澳门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电影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守初心、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为了有效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蟠龙梆子”,剧团制定了“蟠龙梆子传统剧本整理”“蟠龙梆子传统音乐汇编”“蟠龙梆子传统剧目再现”“蟠龙梆子创新改革影像”四大工程,保护传统文化。在剧团发展过程中,做到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整合资源、坚持服务群众、坚持自力更生延续非遗文脉。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以基层身边故事为原型保证故事特色鲜明。通过“一年一村一场戏”“冬春惠民文艺下乡演出”等渠道,把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小戏小剧等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播非遗声音。截至目前,连续13年走上央视,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84项,拍摄的戏曲电影《吴来朝》在中国戏曲电影节获优秀戏曲电影奖,取得院线电影戏曲片观看量年度第三的成绩。

  矢志进取、打造新时代文艺铁军。为提升剧团农民演职人员的艺术素养,先后从韩国中央大学、中国传媒学院、国家话剧院等单位聘请专家15名,进行艺术指导。剧团中韩克、刘爱军、李凤芹三人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是省级高层次人才。张相全等6人获省级以上荣誉。筹办百余项涉农赛事活动,从参赛者当中吸收各类文艺爱好者,培养60余人成为乡村文艺骨干,有力地扩充了队伍。与枣庄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济南艺术学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在学校开办课堂、成立蟠龙梆子戏剧社团,在剧团挂牌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蟠龙梆子传习基地。结合“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中培植戏曲人才。在中小学开设公益课堂,促进蟠龙梆子良性传承发展。

  与时俱进、彰显新时代文艺风貌。蟠龙梆子剧团变革多元表演形式,结合重要节点和重大主题先后创作265件群众喜闻乐见的当代文艺作品,组织大小演艺活动数千场次。将艺术作品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平台、视频自媒体平台实施网络推广,实现网络观看量破亿。同时,适应市场新变化向短剧、网络平台、版权销售方向发展。先后创作了小戏《俺不是贫困户》、小品《想煞病》、相声《科学发展抓农业》等众多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新时代主题文艺作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省级非遗蟠龙梆子,拍摄戏曲电影《二十二万公里路》等主旋律作品。

  小手艺发挥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钢城区现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省级3项,市级7项,区级6项。近年来,钢城区大力保护、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各类非遗宣传推广工作活动,展示非遗文化魅力。

  重保护,让非遗“传下去”。钢城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保护工作,摸底非遗分布状况,挖掘、保护非遗项目,引导进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经过群众反馈、文化站推荐、走访摸排等形式,共发现非遗项目28项,已引导进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钢城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传承人纳入系统性保护范围,健全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稳定有序健康发展。

  讲创新,让非遗“潮起来”。利用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重要传统节日等节点,积极开展非遗展演展览活动。组织莱芜陶刻、郝氏铁艺等非遗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国际展会;推荐王传友参加2023年“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北京推介活动等活动,不断向外界传播钢城非遗声音。开展济南市2023年“泉润非遗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钢城非遗线上展播、发布“跟着非遗游钢城”系列公众号等线上活动,让钢城人民全方位接触、了解钢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善弘扬,让非遗“活起来”。推动非遗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蟠龙梆子、莱芜形意拳、周氏豆画、刘家葫芦烙画4项非遗已与4所学校签订教学协议书,为孩子们讲解戏曲、武术、豆画、烙画等技巧以及表演、制作方法,并引导孩子们动手实操,让他们“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靳氏针绣代表性传承人董淑梅、刘家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刘彬常年在学校任教,不断教授学生们非遗技艺,壮大传承队伍。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村、进社区,将非遗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组织钢城区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莱芜陶刻、周氏豆画进入金鼎花园北区展览展示,非遗传承人们和群众零距离互动。

责任编辑:李强
  • 主办单位: ybo赢博·(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旅游协会
  • 承办单位: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 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
  • 官网承建: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 备案证号: 鲁ICP备06006718号-1
  • 版权所有: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